2025年10月21日 – 2025年度邵逸夫奖颁奖典礼于今天10月21日(星期二)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大会堂举行。四名2025年度邵逸夫奖得奖者来港接受奖项。典礼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主礼,中联办副主任罗永纲先生及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李永胜署理特派员亦到场致贺。大约六百名来自政商界、科学界及教育界等嘉宾出席此项盛事。
邵逸夫奖理事会主席杨纲凯教授在开幕辞中,深切悼念奖项创始成员、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杨纲凯教授追忆杨振宁教授与邵逸夫奖的深厚渊源,提及他早在邵逸夫奖成立之初便扮演着关键角色,奠定奖项的宗旨理念,并为其往后发展与国际声誉带来深远影响。杨纲凯教授代表邵逸夫奖基金会向杨振宁教授的家属、友人及全球科学界同仁致以诚挚慰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向邵逸夫奖得主致以衷心祝贺,感激他们对科学与文明的卓越贡献。李家超先生强调,特区政府矢志不渝推动创新科技,并着重指出此承诺为香港高等教育带来的深远影响。他特别向在港的众多科学奖项得主、世界级学者及研究人员致敬,并表示有信心他们将继续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教育及创科中心。
2025年度邵逸夫奖得奖者,包括天文学奖得主约翰・理察・邦德教授(Professor John Richard Bond)和乔治・艾夫斯塔希欧教授(Professor George Efstathiou)、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主沃尔夫冈・鲍迈斯特教授(Professor Wolfgang Baumeister),以及数学科学奖得主深谷贤治教授(Professor Kenji Fukaya),从邵逸夫奖评审会主席莱因哈德・根舍教授(Professor Reinhard Genzel)手上接过奖项。邵逸夫奖每个奖项亦包含一百二十万美元的奖金。
邦德教授和艾夫斯塔希欧教授因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涨落的研究而获颁邵逸夫天文学奖。在获奖感言中,他们忆述这段跨越四十多年的友谊及合作歷程,并向那些塑造其学术成果的友人、学术界的伙伴以及遍布全球的合作者致敬。
鲍迈斯特教授因其在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的开创性成就而获颁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他发表感言的时候,回顾探索可视化细胞结构的科研历程,强调科学突破的合作本质,并呼吁实践无国界的科学精神。
深谷贤治教授的研究涵盖黎曼几何、辛几何与规范理论,他坦言数学研究之路是孤独的,而来自外界的认可虽罕见但弥足珍贵。他衷心感谢在漫长的数学旅程中给予他不懈支持的合作伙伴与家人。
2025年度天文学奖平均颁予
约翰・理察・邦德(John Richard Bond)
加拿大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所教授暨多伦多大学教授
乔治・艾夫斯塔希欧(George Efstathiou)
英国剑桥大学天体物理学荣休教授
以表彰他们在宇宙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尤其是他们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涨落的研究。他们的预测已得到了大量地面、气球和太空观测仪器的验证,从而精确测定出宇宙的年龄、几何结构和质能含量。
2025年度生命科学与医学奖颁予
沃尔夫冈・鲍迈斯特(Wolfgang Baumeister)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荣休所长、科学会员暨中国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以表彰他对于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cryo-ET)的开创性研发和应用,该三维可视化成像技术使蛋白质、大分子复合物和细胞间隙等生物样本在自然细胞环境中的存在状态得以呈现。
2025年度数学科学奖颁予
深谷贤治(Kenji Fukaya)
中国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及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授
以表彰他在辛几何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特别是预见到如今被称为深谷范畴的存在,该范畴由辛流形上的拉格朗日子流形组成。同时,他也领导了构建这一范畴的艰钜任务,并随后在辛拓扑、镜像对称和规范场论方面作出了突破性且影响深远的贡献。
关于“邵逸夫奖”
“邵逸夫奖”是按邵逸夫先生的意愿而设立,于2002年11月宣告成立,2004年首次颁发,以表彰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上在近期获得突破成果,和该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意义深远影响的科学家,原则是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性别和宗教信仰。邵逸夫奖设有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数学科学奖,每年颁发一次,每项奖金一百二十万美元。今年为第二十二届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