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
架构
邵逸夫奖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管理及执行。基金会成立一个四层架构的组织专司其事。
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於2002年11月成立,以奖项形式颁予在学术研究、科学研究及应用上有杰出贡献,或为人类带来无限福祉的候选人。
邵逸夫奖基金会於2003年5月获香港税务局批准成为慈善机构。
董事会成员
陈伟文博士 (主席)
蔡梅芝女士
李洁仪女士
Mr Jerry Rajakulendran
始创成员

邵方逸华女士 (1934–2017)
邵方逸华女士是已故「邵逸夫奖」创办人邵逸夫爵士的夫人,曾任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和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主席,以及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主席。邵方逸华女士在中国上海出生,是香港传媒及娱乐业界的知名人士。也是邵氏集团旗下公司的主席。她多年来担任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主席、董事总经理,直至二零一二年三月,转任非执行董事。
邵方逸华女士於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在香港养和医院安详逝世,享寿八十三岁。
(注:所有中文译本,皆以英文本为准)

马临教授 (1924–2017)
马临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逸夫书院校董会首任主席暨资深顾问及中大荣休讲座教授。马临教授於1964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1965年任高级讲师,1972年升教授。1973年生物化学系成立,马教授被委任为创系讲座教授。1978至1987年间任大学校长。
马教授是一位杰出的生物化学科学家,其著作主要在蛋白质化学领域。曾获英国、日本和德国颁授勋衔,更获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和海外多间大学颁授荣誉学位。他曾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暨两个小组(教科文小组及区旗、区徽小组)的召集人。
马教授於二零一七年十月十六日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安详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注:所有中文译本,皆以英文本为准)

杨振宁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北京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教授为当代著名物理学家, 曾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1999 年退休。杨教授 1986 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 年起任北京清华大学教授。
杨振宁教授屡获奖誉,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 ,润福德奖 (1980) ,美国国家科学奖 (1986) ,富兰克林奖 (1993) ,鲍尔奖 (1994) ,和费塞尔国王奖 (2001) 。杨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美国科学院,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和日本学士院院士。
他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8) 后,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极大,包括抽象理论和唯象分析。
(注:所有中文译本,皆以英文本为准)
理事会

杨纲凯教授
主席
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荣休教授
杨纲凯教授为理论物理学者,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荣休教授。1965 至 1972 年就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主修物理,1969 年获学士学位,1972 年获博士学位。自 1973 年起任职香港中文大学,曾任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研究院院长及副校长。1999 年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院士,2004 年被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委员、香港研究资助局主席、亚太物理联会秘书长和副会长。他亦是香港桂冠论坛委员会董事会委员。杨教授长期以来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包括基本粒子、场论、高能唯象、耗散系统及其本征态展开,及对光学、引力波等开放系统的应用。
(注:所有中文译本,皆以英文本为准)

陈伟文博士
委员
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顾问委员会成员
邵氏基金会(香港)主席
邵逸夫奖基金会主席
邵氏旗下公司董事总经理
陈伟文博士於1994年1月加入邵氏集团。自2017年12月起出任邵氏旗下54家本地及海外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并获委任为邵氏基金会和邵逸夫奖基金会主席,他自2012年起担任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顾问委员会成员。
陈博士在香港出生并接受教育,其后负笈英国,取得荣誉文学士学位和荣誉建筑学学士学位,并成为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及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员,於2022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他亦是英国建筑师注册管理局和香港建筑师注册管理局的注册建筑师。
陈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校董会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大学名誉校董、南京医科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及香港桂冠论坛委员会董事会委员,并曾於2003至2016年间担任将军澳医院管治委员会委员 。在2021年6月及10月,陈博士分别获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颁授荣誉院士衔。
(注:所有中文译本,皆以英文本为准)

陈伟仪教授
委员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生物医学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
陈伟仪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李嘉诚生物医学讲座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陈伟仪教授在 1974 年於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一级荣誉毕业,并於1977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陈教授随后在美国华盛顿州乔治城大学出任儿科系教授,亦为美国马利兰州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立儿童健康与人类发育研究所(NICHD)发育基因组学实验室主管及首席研究员,直至2009年6月应邀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院长。
陈伟仪教授专注研究发育基因组学以及人类内分泌失衡疾病的分子遗传学,并曾荣获1988年的梅里克杰出生物医学研究奖,及2008年的美洲华人遗传学会会长奖;现任多份科研学报的编委,并为数个区域性及国际性的研究基金组织担任项目评审。
(注:所有中文译本,皆以英文本为准)

程伯中教授
委员
香港中文大学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所长
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研究教授
程伯中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所长及电子工程学研究教授。他先后於 1977 年和 1981 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获得电机工程与电子学学士学位 (一级荣誉) 和博士学位。程教授身兼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香港工程师学会和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现为香港兽医管理局主席和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董事局主席。程教授在 2000 年获颁 IEEE 第三千禧年奖,於 2010年选入香港工程师学会名人堂,并获颁香港特别行政区铜紫荆星章,於2017年获颁银紫荆星章。程教授从事的研究包括自适应数字信号处理,时间延迟估计和目标定位,盲信号估计与分离,自动语音识别,说话人辨认/确认及语音合成,以及无线通信中的高级信号处理技术等。
(注:所有中文译本,皆以英文本为准)

莱因哈德 · 根舍教授
委员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
所长
莱因哈德 · 根舍教授,1952 年德国出生,现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长,自 1988 年始获委任为德国慕尼克大学荣誉教授,并於 2017 年始为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研究学院教授。
1978 年根舍教授获取波恩大学博士学位,於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1978–1980) ,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太空科学实验室副研究天文学家及物理学副教授 (1981–1985) ,及后担任物理学教授 (1985–1986) 。
根舍教授曾获多个奖项,其中包括牛顿 · 雷斯 · 皮尔斯奖 (Newton Lacy Pierce Prize 1986) 、莱布尼茨奖 (Leibniz Prize 1990) 、詹森奖 (Janssen Prize 2000) 、巴尔赞奖 (Balzan Prize 2003) 、皮特里奖 (Petrie Prize 2005)、邵逸夫天文学奖 (Shaw Prize in Astronomy, 2008) 、央斯基奖 (Jansky Prize 2010) 、卡尔 · 史瓦西奖章 (Karl Schwarzschild Medal 2011)、克拉福德天文学奖 (Crafoord Prize 2012) 、布拉赫奖 (Tycho Brahe Prize 2012)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赫歇尔奖章 (Herschel Med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4) 、德国星级十字勋章 (Great Cross of Merit (with Star) of Germany 2014) 、巴黎天文台名誉博士 (Honorary Doctorate (Dr.h.c.), Paris Observatory OPSPM 2014) 、以色列技术工程学院哈维奖 (Harvey Priz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chnion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4)及巴伐利亚马克西米兰科学与艺术勋章 (Bavarian Maximilian Order for Science and Art 2021) 。於2020年他与安德里亚 · 盖兹(Andrea Ghez)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他们在银河系的中心发现一个超大质量的紧致天体。
根舍教授获颁欧洲科学院院士及德国科学院院士、慕尼黑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梵蒂冈宗座科学院院士,并获颁德国科学与艺术功勋勋章。他是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注:所有中文译本,皆以英文本为准)

简悦威教授
委员
美国加州大学三藩市分校
医学院
医学荣休教授
简悦威教授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三藩市分校医学院荣休教授,多年来致力研究基因及细胞疗法,为医治镰状细胞贫血及地中海贫血等疾病的世界权威。简教授在香港出生,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曾受训於香港玛丽医院,再往美国深造。
简教授将脱氧核糖核酸分析贡献至巨,发现人类脱氧核糖核酸多态性,并广泛应用在遗传学和人类疾病诊断,他获颁多个国际奖项,包括亚伯雷斯克奖 (Albert Lasker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 (Gairdner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Award) 和邵逸夫奖。他是伦敦皇家学院的首位华人院士,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简教授获多间大学颁授荣誉学位,包括意大利 Caglieri 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及香港公开大学。
(注:所有中文译本,皆以英文本为准。徐教授照片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提供。)
评审会

莱因哈德 · 根舍教授
主席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
所长
莱因哈德 · 根舍教授,1952 年德国出生,现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长,自 1988 年始获委任为德国慕尼克大学荣誉教授,并於 2017 年始为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研究学院教授。
1978 年根舍教授获取波恩大学博士学位,於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1978–1980) ,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太空科学实验室副研究天文学家及物理学副教授 (1981–1985) ,及后担任物理学教授 (1985–1986) 。
根舍教授曾获多个奖项,其中包括牛顿 · 雷斯 · 皮尔斯奖 (Newton Lacy Pierce Prize 1986) 、莱布尼茨奖 (Leibniz Prize 1990) 、詹森奖 (Janssen Prize 2000) 、巴尔赞奖 (Balzan Prize 2003) 、皮特里奖 (Petrie Prize 2005)、邵逸夫天文学奖 (Shaw Prize in Astronomy, 2008) 、央斯基奖 (Jansky Prize 2010) 、卡尔 · 史瓦西奖章 (Karl Schwarzschild Medal 2011)、克拉福德天文学奖 (Crafoord Prize 2012) 、布拉赫奖 (Tycho Brahe Prize 2012)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赫歇尔奖章 (Herschel Med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4) 、德国星级十字勋章 (Great Cross of Merit (with Star) of Germany 2014) 、巴黎天文台名誉博士 (Honorary Doctorate (Dr.h.c.), Paris Observatory OPSPM 2014) 、以色列技术工程学院哈维奖 (Harvey Priz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chnion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4)及巴伐利亚马克西米兰科学与艺术勋章 (Bavarian Maximilian Order for Science and Art 2021) 。於2020年他与安德里亚 · 盖兹(Andrea Ghez)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他们在银河系的中心发现一个超大质量的紧致天体。
根舍教授获颁欧洲科学院院士及德国科学院院士、慕尼黑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梵蒂冈宗座科学院院士,并获颁德国科学与艺术功勋勋章。他是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注:所有中文译本,皆以英文本为准。)

杨纲凯教授
副主席
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荣休教授
杨纲凯教授为理论物理学者,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荣休教授。1965 至 1972 年就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主修物理,1969 年获学士学位,1972 年获博士学位。自 1973 年起任职香港中文大学,曾任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研究院院长及副校长。1999 年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院士,2004 年被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委员、香港研究资助局主席、亚太物理联会秘书长和副会长。他亦是香港桂冠论坛委员会董事会委员。杨教授长期以来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包括基本粒子、场论、高能唯象、耗散系统及其本征态展开,及对光学、引力波等开放系统的应用。
(注:所有中文译本,皆以英文本为准)
.jpg)
斯科特 · 特里梅因教授
委员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及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天体物理科学系
荣休教授
斯科特 · 特里梅因教授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其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经分别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多伦多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他曾是多伦多大学加拿大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所的首任所长(1985-1996)及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天体物理科学系主任(1998-2006)。其后,转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担任理查德 · 布莱克天体物理学讲座教授(2007-2020)及多伦多大学教授。他现为普林斯顿大学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荣休教授。
他是伦敦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曾获得的奖项包括Dannie Heinemann天体物理学奖、Tomalla基金重力研究奖、Drik Brouwer奖及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美国天文学会Henry Norris Russell讲座成就奖、美国天多伦多大学和圣玛丽大学荣誉博士。
他的研究专注在天体物理系统动力学,包括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行星环、彗星、超大质量黑洞、星团、星系及星系系统。
(注:所有中文译本,皆以英文本为准)
_1598237341.jpg)
邦妮 · 巴斯勒教授
委员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分子生物学系主任及
Squibb讲座教授
邦妮 · 巴斯勒教授现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主任及Squibb讲座教授。她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她的主要研究是使用细菌於细胞间作为通讯的分子机制,这个过程称为群体感应。她的发现正是以破坏群体感知调解的沟通来开发抗击细菌的新型治疗方法。她於2015年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她是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和美国哲学会的会士。她於2010–2016年被奥巴马总统提名出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负责监督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国家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的众多研究和教育项目中作出优先执行的决定。
(注:所有中文译本,皆以英文本为准)
_1632107702.jpg)
伊莲·埃斯诺教授
委员
美国哈佛大学
数学系副教授暨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数学科学系兼职教授
伊莲 ·埃斯诺教授是一名法国和德国数学家,从事代数算术几何方面的工作。她曾於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就读,其后於巴黎第七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於德国波恩大学取得大学教授资格。1990年至2012年,她在德国埃森大学担任系主任,随后成为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爱因斯坦数学讲座教授至2019年。
她获颁的荣誉包括2001年法国科学院Paul Doisteau–Emile Blutet奖、2003年德国研究理事会莱布尼茨奖(Leibniz Prize)、2019年德国康托尔奖章、2009年欧洲研究理事会(ERC)高级研究资助、2011年法国巴黎数学基金会卓越主席、2009年越南科学与技术学院和2013年雷恩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她是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M Beijing)及2012年欧洲克拉科夫数学大会(ECM Krakow)的特邀演讲者。她曾担任2019年度美国柏克莱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MSRI) 陈省身数学讲座教授及2019/20年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她现为德国柏林自由大学Einstein讲座荣休教授。
她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科学院、德国国家科学院、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和欧洲科学院院士。
(注:所有中文译本,皆以英文本为准)